「我最討厭的,就是別人說我是誰的男朋友、或是我要在別人的對話裡說我女朋友怎樣怎樣…什麼的。」
「幹麻?有這麼討厭?」
那天我跟摯友運動完後去吃冰,路上我們談了這個。
一開始都是從下面這裡開始的。
很多長輩,好比說有兩對母子一起吃飯,媽媽A的兒子叫做A子、媽媽B的兒子叫做B子,偏偏媽媽B就是會問媽媽A,「啊你兒子現在念什麼學校?」
幹!你瞎了嗎?A子的名字妳是不知道嗎?
直接問A子,「A子,你現在念哪呢?」不是很好嗎?
你把A子當成塑膠做的嗎?他人明明就在旁邊,可是妳竟然問他老媽他的事情?
當然啊,那是她兒子啊、不問她我要問誰?
媽媽不是更清楚嗎?
清楚個屁!
好比說,很多家長會問其他家長,啊妳小孩要念什麼科系、做什麼工作。
人不在場就算了,家長或許還可以代為回答,可是,如果人在場呢?
妳還要問家長嗎?
沒有誰是「誰的」什麼好嗎?
今天不管你是老爸、老媽還是什麼,都一樣。沒錯,我是你的小孩,可是不是你的所有物好嗎?
你小孩又怎樣?你能陪他一輩子嗎?你能保護他一輩子嗎?
你能限制他的思想一輩子嗎?你能權控他一輩子嗎?
其實這一段才是重點,也是我對於這般「你的、我的」的最初起源,後頭的一切,都是衍生。
「所以你女朋友…」
「不要再讓我聽到你說、我女朋友什麼的,她是有名字的,而且我一開始就跟妳介紹過了。」我再三強調。
所以當我跟別人提起、他們口中所謂的、我的女朋友時,我一定都會說她的名字,或者是我們一起取的外號。別說女朋友,就連提到我的好朋友的白爛事情,我也一貫都會指出他們的名字或是外號。
因為他們是獨立的個體,即便他們在你們眼中是「我的」某某關係的朋友。但也僅此於此,如果我提到他、你想問,就說他的名字。我知道他不會聽到你這麼稱呼他、但如果你這麼辦,我覺得你是在尊重我的朋友、同時也是在尊重我。
「嗨。這是我愛人,她叫做X。」
如果有機會帶上她跟其他人碰面,這必定是我的發語詞,然後開始介紹我的朋友,或者要求他們自我介紹,如果介紹的太爛還會笑他們。
當然、愛人這詞而是可被置換的,而起頭是因為英文裡的lover,但我一向對男朋友或者女朋友這詞稍稍過敏,總之,用愛人我比較能夠接受。在最一開始就起頭讓、或者丟球讓她自我介紹,也可以大大的避開她會因為沒有話題可岔入而「多餘」的窘境,也比較不會讓身旁的她會不知所措,眼神不曉得該往哪裡擺,活像是我的炫耀品、附屬品、甚至是深宮怨婦。
「OOO妳好!我叫做XXX。」
只要是我朋友身邊的重要的另一半,初次見面,我必定會叫上對方的名字,跟她說我是誰。
(OO你個XX!我舉這什麼爛例子!)
「所以你女朋友…?」我們的聚會裡,她好奇的問了他的女朋友一些問題。
「欸,妳很沒禮貌欸。她叫做XXX。」
「蛤?」男朋友和提問者本人都這麼疑惑著。
拜託,這可是很重要的,因為沒人想被當成附屬品。
「你幫我問她…」這一篇起頭是因為他請託我傳話、問話。
「幹。你都認識她了,叫我傳話幹嘛?」
「對欸,我都忘記了。」
不是我懶的傳話,而是,你們已經建立了屬於你們自己的關係,即便一開始是依附在我的連結之下,可是,你應該把他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、而不是我的新女朋友或是什麼狗屁的那回事。
有事情、想問、自己去問,如果覺得不妥,或真的不好意思,再來問我。
因為她不是我的附屬品、她不屬於任何人,她屬於她自己。
我們的,關係,也只是因為她選擇、選擇我。
我選擇、選擇她。
除了此外,請你們別忘記她的名字。
所以請你尊重她、因為這麼做就是尊重我。
後記之一:
對了、新男朋友、新女朋友這詞就更弔詭了
活像是某個軟體的2.0或是3.0版本。
後記之二:
所以到底什麼是「你的、我的」?
我想在關係之中,真正可以稱的上是「你的、我的」的就是。我選擇選擇你成為我的選擇、你選擇選擇我成為你的選擇。就是這樣的你的、我的、成為了這般美妙的關係,所有選擇都依附在、愛、喜歡、以及些微的討厭。
繞口令啊這?